情人啤酒沙盘
发布日期:2015-08-17浏览:3577
-
课程背景
啤酒游戏,是1960年代,MIT的Sloan管理学院所发展出来的一种类似「大富翁」的策略游戏。Sloan管理学院的学生们,各种年龄、国籍、行业背景都有,有些人甚至早就经手这类的产/配销系统业务。然而,每次玩这个游戏,相同的危机还是一再发生,得到的悲惨结果也几乎一样:下游零售商、中游批发商、上游制造商,起初都严重缺货,后来却严重积货,然而,消费者的需求变动,却也只有第二周那一次而已!如果成千成万、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参加游戏,却都产生类似的结果,其中原因必定超乎个人因素之上。这些原因必定藏在游戏本身的结构里面。课程大纲
啤酒游戏
在这游戏里,有三种角色可让你来扮演。从产/配销的上游到下游体系,依序为:
1.「情人啤酒」制造商
2.啤酒批发商
3.零售商
这三个个体之间,透过订单/送货来沟通。也就是说,下游向上游下订单,上游则向下游供货。游戏是这样进行的:由一群人,分别扮演制造商、批发商和零售商三种角色,彼此只能透过订单/送货程序来沟通。各个角色拥有独立自主权,可决定该向上游下多少订单、向下游销出多少货物。至于终端消费者,则由游戏自动来扮演。而且,只有零售商才能直接面对消费者。
结构影响行为
从这个啤酒游戏的教训,可知:结构会影响系统的总合行为。不同的人,置身于相似的
结构当中,倾向于产生类似的结果。但是,参与系统的各个份子,常常只见树而不见林,只
能针对眼中所见的local信息,做local的最佳决策。不幸的,每个人的local最佳决策,不
见得会导致整个系统的global最佳决策。
像啤酒游戏里头,不管是下游零售商、中游批发商、上游制造商,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、
对自己所能接
触的local信息,做出最符合本身预期的善意、果决、最佳决策,但结局却是...能怪罪任何一
个份子吗? 经济学里,有一个「存货加速器理论」(inventoryacceleratortheory),正是用来解释
这种「需求小幅
上扬,却导致库存过度增加,进而引起滞销和不景气」现象的商业景气循环理论。缺乏这种全面观照的角度,就无法跳脱这种结构所囿限的个体行为。
当局者迷
结构不仅只是「外在」的环境及条件限制;有时候,参与者自身的倾向也是系统
结构的一部份。像啤酒游戏里头,各份子的理性,都是「尽可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」
;越战的双方、军备竞赛的双方、外交攻防战的双方,莫不是尽自己的本份。经济学
的基本假设:「各经济体的份子都是理性个体」,也直接间接影响整个经济学体系的
构成。个体与整体之间 在具有dynamiccomplexity的系统下,只注意细节、不观照全局的话,会导致意
想不到的后果。前面举的许多例子,都是缺乏这种全面观照能力的产物。小小的扰动,
竟会导致《混沌》所提的「蝴蝶效应」。「个体经济学」的最佳作为,却不见得为「
总体经济学」所喜。结构的反思 回过头来,看看我们惯常面对的GA、生命游戏、传统自动机、细胞自动机.....,
看到其中的各种「变化」、「演化」、「x级相变」,不要沾沾自喜以为:这就是大
自然的真实、生命的真实、物理的真实、人生的真实......。我们还得综观全局,看看:
是不是这些人造的系统结构,影响了它所能呈现出来的行为?改变一下这些系统结构,
是不是就有全新的行为产生?多做这些反思,才能让计算机仿真出来的演化世界,更
趋进真实,也更反应真实